自日治時代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(現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)創立之後,開始知道台灣是一個肝病盛行的地方。宋瑞樓院士於1940年代進入第三內科時,當時醫學界才剛藉由肝生檢確認「肝炎」這個病,在那樣原始的情況下,宋院士開始肝病的研究,二次戰後則負起台大醫學院內科消化系醫學,包括肝臟病學的診療、教學與研究重任,迄今已一甲子。此期間,肝炎從傳染性而血清性,到改稱A型與B型肝炎,至1965年迄今陸續發現A、B、C、D、E至少五種肝炎病毒,進步與變異非常驚人。宋院士不愧為一代名師,帶領後進高徒,從早期極端困窘的研究環境下努力追趕,到晚近以來得以和國際學界並駕齊驅,尤其領導全面性的B型肝炎疫苗預防注射政策的擬定與實施,使新一代台灣人B型肝炎和其相關的肝細胞癌(本書中簡稱肝癌)減少,成為世界第一的典範;台灣肝病專家對慢性肝炎自然史及其致病機制的研究、治療策略的擬定等也在國際上取得先導的地位;「台灣」在世界肝臟學界已是一個響亮的名字。
雖然台灣的肝病研究有很多創見、論文無數,歐美著名的教科書上也大多對台灣的研究成果多所引述,但畢竟只能淺嚐而止,無法傳達全貌,甚至隔靴搔癢或者解讀不夠正確,何況歐美的肝病,與台灣所見不盡相同,例如台灣盛行的B型肝炎,因此常有「老師所教與教科書不同」的聲音,足見由國內學者撰寫教科書,方能符合本國的需要,這也是宋院士1972年為"赫里遜內科學"中譯本寫序所表達的期許。師弟陳定信院士對此也深有同感,乃有共同策動之議。鑑於「肝炎、肝硬化與肝細胞癌」是台灣最重要且病患最多的疾病,是宋院士多年努力與領導研究所亟思解決的問題,也是宋院士直接、間接教導的後進們所投注心力的主題,因此決定邀請系出台大,尤其是宋院士門下,且在國際上已著聲譽的學者,就此主題相關專長,以台灣的研究為主軸,博引世界文獻,各撰一章。由這樣的作者陣容所撰寫的教科書,也等於記錄了台灣六十年來肝病研究與醫療進步的軌跡與成果,因此我們的默契是以此書呈獻給宋院士,以崇揚他對台灣肝病醫學的貢獻。但是沒有宋院士的參與,台灣的第一本肝病教科書難稱完整,因此懇請老師出馬號召、督導,並親撰「台灣的肝炎、肝硬化與肝癌」一章,作為本書的楔子,讓國人了解宋院士以降的台灣肝病學者,如何篳路藍縷,以啟山林,也勾勒了醫學史上近六十年來在肝炎、肝硬化、肝細胞癌領域突飛猛進時台灣學者的腳步。
誠如宋院士大作所言,本書除作者群之外,台灣其他學者也有卓越的成績與貢獻,尤其榮總團隊羅光瑞教授以降,在疫苗預防肝炎、門脈高壓和D型肝炎各方面,表現毫不遜色,甚至更為亮麗;高雄醫學大學在C型肝炎的治療上也有突出的成績。但由於上述宋院士門生們私儀的默契,只好割愛。所幸讀者可從各章所列參考文獻中,管窺他們在各領域的成績與貢獻。
宋院士七十歲從台大退休後,每年舉辦「財團法人宋瑞樓教授學術基金會」學術演講年會,深具學術提升之功,成為消化系醫學界的年度盛事,今年八月的年會已是堂堂第二十屆,本書得以在此值得慶祝的二十週年前夕出版,達成了門生、後輩們以此獻給老師、師祖宋院士的心願,深具意義。我們由衷感謝各章作者的心血,宋院士與陳院士在編輯過程中的心力,筆者數度細讀各章節,宛如一次一次的心靈饗宴,更加敬佩宋院士以降的這群傑出學者。也深謝出版「當代醫學」月刊的橘井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不計工本和編輯小組許翠玲、楊舒齡和朱淑瓊小姐的專業、細心與效率。
正如宋院士在第一章的展望中所寫:「提升國內醫師對這三種疾病更深入的了解,進而提升診斷、治療、預防及病人照顧,也影響了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的治療策略」,相信本書對各層級的醫師都提供了造福病人的必要資訊。其實國內許多肝炎病患及其家屬,遍尋不得值得信賴的相關醫學資訊,本書雖然為醫學教科書,但以漢文著述,而且深入淺出,也可以為一般民眾解惑,聊補專家們過去未盡教育大眾之責的虧欠。目前台灣仍有二百多萬的B型或C型肝炎病毒帶原者,有待克服、控制,宋院士六十年來所建立的台灣優良的肝病醫學傳統,會在這場未竟的戰役中發揮何等彪炳的戰功,讓我們拭目以待。